Eric Lau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coding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在軟體工程中,撰寫程式碼的行數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瓶頸所在。 真正的瓶頸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程式碼審查、透過指導和配對進行的知識傳遞、測試、偵錯,以及協調與溝通的人為成本。所有這些都被包裹在工作票、規劃會議和敏捷儀式的迷宮中。 這些原本旨在提升品質的流程,往往比撰寫程式碼本身更能拖慢我們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思考、共享理解和健全的判斷力。 如今,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生成可運行程式碼變得比以往更快,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撰寫程式碼曾經是瓶頸,而我們終於突破了它。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新增軟體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尤其是有了LLMs的幫助。但理解、測試和信任該程式碼的代價是什麼?比以往更高。 LLMs轉移了工作負載——而非消除它 像Claude這樣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實現速度。但結果往往是更多的程式碼流入系統,以及對負責審查、整合和維護它的人員施加更大壓力。 這在以下情況尤為明顯: * 不清楚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們提交的內容。 * 生成的程式碼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違反了既定慣例。 * 邊緣案例和非預期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最終陷入這樣一種情

By Eric Lau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Business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為何我們的工作永遠充滿不確定性 在科技產業中,尤其是SaaS(軟體即服務)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與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關: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當這個數字低於行業標準—通常為每位員工25萬美元—大規模裁員往往就在眼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現象如何影響亞洲科技生態系統,以及您如何在這個波動的環境中保障自己的職業發展。 SaaS市場的爆炸性增長與現實 SaaS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擴張。根據最新數據: * 2020年(疫情前,AI風潮前):美國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SaaS公司約5,000家(其中48%採用產品主導增長策略PLG) * 2025年(AI時代,PLG效率提升):此類公司增至約15,000家(其中72%採用PLG策略)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正競逐同一塊市場蛋糕,而這一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個別成功的公司增長速度比以往更快,但整體競爭也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SaaS/PLG業務結構中,約70%或更多的成本與員工相關。儘管AI現已成為較大的成本中心,大多數SaaS公司仍主要由人類運

By Eric Lau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AI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面臨著一個奇特的矛盾:那些致力於開發最先進人工智能的公司,同時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制——驗證碼(captcha)——來防止機器冒充人類。這種矛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諷刺,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科技發展悖論。 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荒謬困境 每一天,我們這些真正的人類正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而機器卻能輕鬆解決這些令人煩惱的驗證難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辨識扭曲的文字、尋找企鵝或識別模糊的腳踏車圖片,對人類來說遠比對GPT-4或Gemini等多模態模型更具挑戰性。 更諷刺的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類反而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的人類身份。這場軍備競賽已然變得荒謬,而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這不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我們花了數十年時間建造旨在匹配或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系統,同時又開發工具以防止這些系統進入我們的數位空間。 這導致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精神分裂的悖論: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設計來阻擋他們自己創造的智能的測試。 超越驗證碼:建立人類層 但這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它是一個文明層面的挑戰。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

By Eric Lau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Product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

By Eric Lau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AI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在人工智能搜尋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Google 正採取進一步的商業化策略,將更多的廣告內容整合到其 AI 驅動的搜尋結果中。根據最新消息,Google 即將在其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同時將 AI 概覽中的廣告擴展到更多平台和地區。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 Google 尋求更多變現渠道的努力,也揭示了 AI 搜尋商業模式逐漸成熟的趨勢。 AI 模式將開始測試廣告投放 5月21日,Google 官方宣布將開始在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AI 模式是 Google 最近在美國全面推出的新功能,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類似聊天機器人的界面,使用者可以獲得搜尋內容的概述,以及相關網站的連結。 根據 Google 的說明,當用戶在 AI 模式中查詢如何建立網站時,該功能可能會提供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南,指導用戶如何入門。除此之外,還可能顯示一個被標記為「贊助」的「有用廣告」,例如網站建設工具的推薦。Google 表示,

By Eric Lau
美中人工智慧差距評估:未來競爭與全球領導力分析

News

美中人工智慧差距評估:未來競爭與全球領導力分析

在當今科技競賽中,人工智慧(AI)已成為國家實力與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中國明確表示其目標是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AI領導者,這不僅包括個別模型的表現,更涵蓋廣泛的AI創新與應用。本文將深入分析美中AI競爭的現況、發展趨勢與潛在影響,並探討中國實現其野心的可能性。 摘要:美中AI差距現況評估 根據對美中人工智慧競爭關鍵領域的分析——包括政府與風險投資資金、產業法規、人才、技術擴散、模型表現以及運算能力——目前中國在這些領域多數未能超越美國,也難以在其設定的2030年時間表內持續領先。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AI產業很可能成為全球第二大AI勢力,其模型在特定時期或領域可能超越美國對手。根據公開可用的Elo基準測試,中國生成式AI模型目前落後於美國競爭對手約三至六個月,但新的算法突破以及智能代理和協作AI系統的發展可能在2030年前顯著改變兩國模型的競爭力。 中國的AI戰略與生態系統發展 自2017年中國政府採納專門計劃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世界領先、具全球影響力的AI產業。以DeepSeek在2025年1月推出的R1模型為標誌性里程碑,中國AI產業展現了顯著進展。 中國AI研究

By Eric Lau
DeepSeek R1突破性進展:躍升為全球第二大AI實驗室與開源模型領導者

AI

DeepSeek R1突破性進展:躍升為全球第二大AI實驗室與開源模型領導者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今天,開源模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日,中國AI實驗室DeepSeek的最新模型更新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廣泛關注。根據Artificial Analysis的最新評估,DeepSeek R1模型在5月底的更新(R1 0528)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不僅超越了xAI、Meta和Anthropic等知名AI實驗室,更躍升為與Google Gemini 2.5 Pro並列的全球第二大AI實驗室,同時穩固了其在開源模型領域的領導地位。 DeepSeek R1的顯著提升 DeepSeek R1 0528在Artificial Analysis智能指數中的得分從60躍升至68,這一提升幅度相當於OpenAI的o1和o3模型之間的差距(62至70)。這一成績使DeepSeek R1的智能表現超越了xAI的Grok 3 mini(high)、NVIDIA的Llama Nemotron Ultra、Meta的Llama 4 Maverick、阿里巴巴的Qwen 3 253,並與Google的Gemini 2.5 Pro並駕齊驅。 此次模型更新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全面智能

By Eric Lau
46款AI編碼助手與IDE全面評測:從專業開發到零基礎入門的完整指南

AI

46款AI編碼助手與IDE全面評測:從專業開發到零基礎入門的完整指南

46款AI編碼工具全面評測:從專業開發者到零基礎入門者的終極指南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AI輔助編程工具正在徹底改變軟件開發的方式。無論您是經驗豐富的開發者還是完全沒有編程經驗的創業者,現在都有各種AI工具可以幫助您更快地實現想法。本文將深入分析市場上最全面的46款AI編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到零基礎入門平台,幫助您找到最適合自己需求的解決方案。 專業開發者首選的AI編碼工具 對於有一定編程經驗的開發者來說,以下工具可以顯著提升您的編碼效率: 1. Factory AI - 這是一款針對專業開發者的高級AI編碼工具。Factory AI能夠生成複雜的應用程序和文檔,並且能很好地處理大型現有項目。它的優勢在於可以訪問網絡搜索、支持MCP(多語言編程),甚至能在本地機器上運行代碼。其用戶體驗設計得非常精良,是開發者的絕佳選擇。 2. Cursor - 被許多開發者評為「最佳」AI編碼工具之一,Cursor主要針對有經驗的程序員,對於非程序員來說可能不太適合。它可以協助編碼、自動完成、重構,甚至構建整個模塊或項目。一個典型的使用案例是從Tailwind v3遷移到v4,Cu

By Eric Lau
開發者時間大解密:為何大部分工作都在「理解系統」上?

coding

開發者時間大解密:為何大部分工作都在「理解系統」上?

在軟體開發的世界裡,有一個現象一直存在卻鮮少被深入討論:開發者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理解系統」上。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因為它直接影響著開發效率和成本。 軟體開發的時間分配:40年來的驚人不變 早在1979年,Zelkowitz、Shaw和Gannon在《軟體工程與設計原則》一書中就指出,開發者67%的時間都花在了維護上。這已經暗示了理解現有代碼是開發工作的主要部分。 快轉到2018年,Xia、Bao等人在《測量程式理解:與專業人員進行的大規模現場研究》中透過詳細的數據分析發現,程式理解佔據了開發者約58%的時間。更值得注意的是,「導航」(在代碼間跳轉查找信息)單獨就佔了24%的時間,這部分甚至不包括在「理解」的範疇內! 這意味著,經過40多年的技術進步,開發者仍然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理解系統上。唯一的變化可能只是我們更精確地測量了這些「理解時間」。 為何這個問題如此重要? 如果理解系統是軟體開發中最大的時間消耗,那麼它理應成為我們首要優化的目標。然而,我們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如何編寫代碼,如何構建系統,卻很少談論如何高效地「理解系統」。未被討論的問題就不會被明確定義,未被明確

By Eric Lau
中小企業高度依賴社群媒體進行行銷與成長,Verizon 調查顯示

Marketing

中小企業高度依賴社群媒體進行行銷與成長,Verizon 調查顯示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中小企業(SMBs)正越來越多地轉向社群媒體作為推動業務增長的關鍵工具。根據 Verizon Business 和 Morning Consult 最近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中小企業認同社群媒體對其業務績效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一發現顯示了社群媒體在現代商業策略中的核心地位。 社群媒體:中小企業的行銷命脈 Verizon Business 和 Morning Consult 進行的第六屆年度中小企業狀況調查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趨勢: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市場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調查發現,超過 77% 的中小企業認為社群媒體對其業務表現有正面影響,這一數據凸顯了社群平台在現代商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在 2025 年 3 月對 600 家中小型企業(定義為員工數少於 500 人)的決策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公司使用社群媒體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和優惠,以吸引新客戶或增加客戶參與度並提高網站流量。 在各大社群平台中,Facebook 繼續保持其主導地位,82% 的受訪企業使用該平台來推廣產品和連接客戶。Instagram(71%)和

By Eric Lau
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Product

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在職場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一個提案投入數週的努力,與客戶交談、收集數據、分析利弊,最終提出最佳方案時,卻被利益相關者以「不喜歡這個新想法」或「變化太大」為由拒絕。更令人挫折的是,隨後一週,同事在另一場合提出相同的想法,卻獲得了綠燈通過。這種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想法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與框架思維。 框架思維:成功溝通的關鍵 經過15年以上的產品領導經驗,以及輔導數百位客戶後,我發現良好的框架思維能夠改變招聘結果、獲得「不可能的」項目投資,並使敵對的部門達成共識。這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策略性思考方式。 有時候,人們會將溝通失敗歸咎於性別或種族偏見,或者缺乏權威。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但在這些情況下,更需要專注於如何調整框架和方法。你如何利用這些偏見成為優勢?你需要強調什麼來預防這種偏見? 通常,我們會花90%的時間收集信息、分析和深思熟慮,而僅用剩下的10%時間倉促地框定想法並尋求認同。當我加入Meta時,我對他們花在框架決策上的時間之多感到震驚。雖然基礎數據、研究和核心論點相同,但隨著文件經過各階層領導審核,框架被仔細審視、

By Eric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