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在職場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一個提案投入數週的努力,與客戶交談、收集數據、分析利弊,最終提出最佳方案時,卻被利益相關者以「不喜歡這個新想法」或「變化太大」為由拒絕。更令人挫折的是,隨後一週,同事在另一場合提出相同的想法,卻獲得了綠燈通過。這種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想法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與框架思維

框架思維:成功溝通的關鍵

經過15年以上的產品領導經驗,以及輔導數百位客戶後,我發現良好的框架思維能夠改變招聘結果、獲得「不可能的」項目投資,並使敵對的部門達成共識。這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策略性思考方式。

有時候,人們會將溝通失敗歸咎於性別或種族偏見,或者缺乏權威。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但在這些情況下,更需要專注於如何調整框架和方法。你如何利用這些偏見成為優勢?你需要強調什麼來預防這種偏見?

通常,我們會花90%的時間收集信息、分析和深思熟慮,而僅用剩下的10%時間倉促地框定想法並尋求認同。當我加入Meta時,我對他們花在框架決策上的時間之多感到震驚。雖然基礎數據、研究和核心論點相同,但隨著文件經過各階層領導審核,框架被仔細審視、激烈辯論並重寫。在最後關頭,總監和副總裁仍會就決策框架和數據研究所講述的故事提出建議。如果高級領導認為框架還不夠完善,審核會被推遲和重新安排。而這些調整帶來的差異至關重要。

兩個改變溝通效果的框架策略

你可能有一個很棒的產品(提案),但你需要向潛在客戶(聽眾)傳達正確的信息。以下是我常用的兩種重新框定論點的策略,讓它們能夠引起聽眾共鳴。

策略一:「這能解決你的問題」

當我們提出提案或想法時,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和需求開始對話:

「我是工程領導,這是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提案。」

「我是專案經理,這是我對新效率計劃的提案。」

「我是銷售人員,我需要在季度結束前與新客戶簽訂合約。」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關心你需要什麼。每個人都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反,應該先說明這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它如何幫助他們更接近目標?支持你的需求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先說明對他們的益處,然後再解釋如何實現:

「我知道發布新功能一直需要很長時間,這正在拖慢你的團隊。我有一個想法可以將開發時間縮短50%。」

「我知道你有客戶交易正在等待這個功能發布。這裡有一個想法,可以讓你更快得到這些交易。」

「我有一個想法,可以將你團隊中這些重複的手動任務速度提高20%。」

當你首先說明對他們的好處時,他們更有可能至少願意聽取需要做什麼。這也避免了讓對方處於防禦狀態——「我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需要改變?」如果這也是他們想要的事情,那麼他們也會更願意一起改進這個想法。

並非總是能為對方帶來直接好處。不過,幾乎總會有對公司有利的一面(否則,你為什麼要做這項工作?)。當沒有個人利益時,可以強調對公司的影響。歸根結底,如果公司受益並做得好,那麼為公司工作的人也會受益。

策略二:「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有時,我們認同當前的問題,但對解決方案有不同看法。提案是方案A,而我們更偏好方案B。我們往往會習慣性地闡述方案A不可行的原因:

「我們會將客戶數據洩露給第三方和潛在競爭對手。」

「構建這個需要太長時間。」

「在歐洲存在合法性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圍繞方案A的缺點來論證方案B通常不是最有效的。這會讓對方處於防禦狀態,也無法提供前進的道路。相反,應該圍繞方案B的優勢來框定論點:

「方案B確保我們保留有價值的客戶數據。」

「方案B讓我們能更快推出原型。」

「方案B在我們所有核心市場都具合法性。」

這是相同的論點,只是以積極的方式重新框定,支持替代方案。與其說「這行不通」,不如說「讓我們改用這個方法,原因是……」這種方法推動對話向前發展。

框架思維如何促進職業發展

從管理者成長為領導者再到高管,需要更好地說服他人採納你的方法和想法。僅僅依靠權威、授權或純邏輯是不夠的。相反,建立關係、同理心和好奇心是建立領導信譽的關鍵工具。

許多人不理解,在職場中,好的想法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如何表達這些想法,以及如何讓這些想法與聽眾產生共鳴,同樣重要。在亞洲企業文化中,我們常強調團隊和諧與集體決策,這使得框架思維變得更加重要——你需要讓你的想法不僅僅是「你的」想法,而是能為整個團隊或組織帶來價值的方案。

亞洲文化背景下的框架思維應用

在亞洲文化背景下,這些框架思維技巧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尊重層級關係:當向上級提出想法時,框架需要表達出對組織層級的尊重,同時展現你已經深思熟慮過方案的各個方面。使用「這能解決您/團隊/公司的問題」這個框架時,確保你不是在質疑上級的判斷或權威,而是在提供有價值的補充見解。

避免直接衝突:在許多亞洲文化中,直接的衝突或否定他人的想法被視為不禮貌。使用「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這個框架特別有效,因為它在肯定現有方案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婉轉但有力的方式來提出替代方案。

強調集體利益:在框架中強調你的想法如何為整個團隊或公司帶來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成就,這在集體主義傾向較強的亞洲企業文化中尤為重要。

如何培養優秀的框架思維能力

培養框架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實踐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建議:

預先準備:在任何重要會議或提案前,花時間思考你的聽眾關心什麼,以及你的想法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或達成他們的目標。

練習重新框定:將同一個想法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特別是從「這是我需要的」轉變為「這是對你/團隊/公司有利的」。

尋求反饋:向信任的同事或導師展示你的框架方式,看看他們是否覺得有說服力,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

學習觀察:注意周圍成功的溝通者如何框定他們的想法,特別是那些經常能夠獲得支持和資源的人。

結論

在職場中,好的想法往往不是自己會說話的。它們需要被恰當地框定,以便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支持。通過使用「這能解決你的問題」和「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這兩個框架策略,你可以顯著提高你的想法被接受和實施的機會。

花時間學習如何在你的組織中成功「銷售」你的想法,你會發現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迅速向上攀升!記住,優秀的框架思維不僅可以推動你的想法向前發展,還能建立你作為一個有遠見且能夠有效實現目標的領導者的聲譽。

正如管理學大師羅傑·費希爾和威廉·尤里在他們的經典著作《談判力》中指出的:「重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滿足各方的基本利益。」掌握框架思維的藝術,就是找到表達想法的方式,使其既能滿足你的需求,又能滿足聽眾的利益。

Read more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在軟體工程中,撰寫程式碼的行數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瓶頸所在。 真正的瓶頸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程式碼審查、透過指導和配對進行的知識傳遞、測試、偵錯,以及協調與溝通的人為成本。所有這些都被包裹在工作票、規劃會議和敏捷儀式的迷宮中。 這些原本旨在提升品質的流程,往往比撰寫程式碼本身更能拖慢我們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思考、共享理解和健全的判斷力。 如今,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生成可運行程式碼變得比以往更快,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撰寫程式碼曾經是瓶頸,而我們終於突破了它。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新增軟體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尤其是有了LLMs的幫助。但理解、測試和信任該程式碼的代價是什麼?比以往更高。 LLMs轉移了工作負載——而非消除它 像Claude這樣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實現速度。但結果往往是更多的程式碼流入系統,以及對負責審查、整合和維護它的人員施加更大壓力。 這在以下情況尤為明顯: * 不清楚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們提交的內容。 * 生成的程式碼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違反了既定慣例。 * 邊緣案例和非預期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最終陷入這樣一種情

By Eric Lau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為何我們的工作永遠充滿不確定性 在科技產業中,尤其是SaaS(軟體即服務)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與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關: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當這個數字低於行業標準—通常為每位員工25萬美元—大規模裁員往往就在眼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現象如何影響亞洲科技生態系統,以及您如何在這個波動的環境中保障自己的職業發展。 SaaS市場的爆炸性增長與現實 SaaS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擴張。根據最新數據: * 2020年(疫情前,AI風潮前):美國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SaaS公司約5,000家(其中48%採用產品主導增長策略PLG) * 2025年(AI時代,PLG效率提升):此類公司增至約15,000家(其中72%採用PLG策略)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正競逐同一塊市場蛋糕,而這一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個別成功的公司增長速度比以往更快,但整體競爭也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SaaS/PLG業務結構中,約70%或更多的成本與員工相關。儘管AI現已成為較大的成本中心,大多數SaaS公司仍主要由人類運

By Eric Lau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面臨著一個奇特的矛盾:那些致力於開發最先進人工智能的公司,同時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制——驗證碼(captcha)——來防止機器冒充人類。這種矛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諷刺,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科技發展悖論。 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荒謬困境 每一天,我們這些真正的人類正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而機器卻能輕鬆解決這些令人煩惱的驗證難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辨識扭曲的文字、尋找企鵝或識別模糊的腳踏車圖片,對人類來說遠比對GPT-4或Gemini等多模態模型更具挑戰性。 更諷刺的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類反而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的人類身份。這場軍備競賽已然變得荒謬,而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這不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我們花了數十年時間建造旨在匹配或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系統,同時又開發工具以防止這些系統進入我們的數位空間。 這導致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精神分裂的悖論: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設計來阻擋他們自己創造的智能的測試。 超越驗證碼:建立人類層 但這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它是一個文明層面的挑戰。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

By Eric Lau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

By Eric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