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在職場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一個提案投入數週的努力,與客戶交談、收集數據、分析利弊,最終提出最佳方案時,卻被利益相關者以「不喜歡這個新想法」或「變化太大」為由拒絕。更令人挫折的是,隨後一週,同事在另一場合提出相同的想法,卻獲得了綠燈通過。這種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想法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與框架思維。
框架思維:成功溝通的關鍵
經過15年以上的產品領導經驗,以及輔導數百位客戶後,我發現良好的框架思維能夠改變招聘結果、獲得「不可能的」項目投資,並使敵對的部門達成共識。這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策略性思考方式。
有時候,人們會將溝通失敗歸咎於性別或種族偏見,或者缺乏權威。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但在這些情況下,更需要專注於如何調整框架和方法。你如何利用這些偏見成為優勢?你需要強調什麼來預防這種偏見?
通常,我們會花90%的時間收集信息、分析和深思熟慮,而僅用剩下的10%時間倉促地框定想法並尋求認同。當我加入Meta時,我對他們花在框架決策上的時間之多感到震驚。雖然基礎數據、研究和核心論點相同,但隨著文件經過各階層領導審核,框架被仔細審視、激烈辯論並重寫。在最後關頭,總監和副總裁仍會就決策框架和數據研究所講述的故事提出建議。如果高級領導認為框架還不夠完善,審核會被推遲和重新安排。而這些調整帶來的差異至關重要。
兩個改變溝通效果的框架策略
你可能有一個很棒的產品(提案),但你需要向潛在客戶(聽眾)傳達正確的信息。以下是我常用的兩種重新框定論點的策略,讓它們能夠引起聽眾共鳴。
策略一:「這能解決你的問題」
當我們提出提案或想法時,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和需求開始對話:
「我是工程領導,這是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提案。」
「我是專案經理,這是我對新效率計劃的提案。」
「我是銷售人員,我需要在季度結束前與新客戶簽訂合約。」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關心你需要什麼。每個人都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反,應該先說明這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它如何幫助他們更接近目標?支持你的需求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先說明對他們的益處,然後再解釋如何實現:
「我知道發布新功能一直需要很長時間,這正在拖慢你的團隊。我有一個想法可以將開發時間縮短50%。」
「我知道你有客戶交易正在等待這個功能發布。這裡有一個想法,可以讓你更快得到這些交易。」
「我有一個想法,可以將你團隊中這些重複的手動任務速度提高20%。」
當你首先說明對他們的好處時,他們更有可能至少願意聽取需要做什麼。這也避免了讓對方處於防禦狀態——「我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需要改變?」如果這也是他們想要的事情,那麼他們也會更願意一起改進這個想法。
並非總是能為對方帶來直接好處。不過,幾乎總會有對公司有利的一面(否則,你為什麼要做這項工作?)。當沒有個人利益時,可以強調對公司的影響。歸根結底,如果公司受益並做得好,那麼為公司工作的人也會受益。
策略二:「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有時,我們認同當前的問題,但對解決方案有不同看法。提案是方案A,而我們更偏好方案B。我們往往會習慣性地闡述方案A不可行的原因:
「我們會將客戶數據洩露給第三方和潛在競爭對手。」
「構建這個需要太長時間。」
「在歐洲存在合法性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圍繞方案A的缺點來論證方案B通常不是最有效的。這會讓對方處於防禦狀態,也無法提供前進的道路。相反,應該圍繞方案B的優勢來框定論點:
「方案B確保我們保留有價值的客戶數據。」
「方案B讓我們能更快推出原型。」
「方案B在我們所有核心市場都具合法性。」
這是相同的論點,只是以積極的方式重新框定,支持替代方案。與其說「這行不通」,不如說「讓我們改用這個方法,原因是……」這種方法推動對話向前發展。
框架思維如何促進職業發展
從管理者成長為領導者再到高管,需要更好地說服他人採納你的方法和想法。僅僅依靠權威、授權或純邏輯是不夠的。相反,建立關係、同理心和好奇心是建立領導信譽的關鍵工具。
許多人不理解,在職場中,好的想法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如何表達這些想法,以及如何讓這些想法與聽眾產生共鳴,同樣重要。在亞洲企業文化中,我們常強調團隊和諧與集體決策,這使得框架思維變得更加重要——你需要讓你的想法不僅僅是「你的」想法,而是能為整個團隊或組織帶來價值的方案。
亞洲文化背景下的框架思維應用
在亞洲文化背景下,這些框架思維技巧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尊重層級關係:當向上級提出想法時,框架需要表達出對組織層級的尊重,同時展現你已經深思熟慮過方案的各個方面。使用「這能解決您/團隊/公司的問題」這個框架時,確保你不是在質疑上級的判斷或權威,而是在提供有價值的補充見解。
避免直接衝突:在許多亞洲文化中,直接的衝突或否定他人的想法被視為不禮貌。使用「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這個框架特別有效,因為它在肯定現有方案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婉轉但有力的方式來提出替代方案。
強調集體利益:在框架中強調你的想法如何為整個團隊或公司帶來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成就,這在集體主義傾向較強的亞洲企業文化中尤為重要。
如何培養優秀的框架思維能力
培養框架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實踐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建議:
預先準備:在任何重要會議或提案前,花時間思考你的聽眾關心什麼,以及你的想法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或達成他們的目標。
練習重新框定:將同一個想法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特別是從「這是我需要的」轉變為「這是對你/團隊/公司有利的」。
尋求反饋:向信任的同事或導師展示你的框架方式,看看他們是否覺得有說服力,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
學習觀察:注意周圍成功的溝通者如何框定他們的想法,特別是那些經常能夠獲得支持和資源的人。
結論
在職場中,好的想法往往不是自己會說話的。它們需要被恰當地框定,以便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支持。通過使用「這能解決你的問題」和「這很好,這裡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這兩個框架策略,你可以顯著提高你的想法被接受和實施的機會。
花時間學習如何在你的組織中成功「銷售」你的想法,你會發現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迅速向上攀升!記住,優秀的框架思維不僅可以推動你的想法向前發展,還能建立你作為一個有遠見且能夠有效實現目標的領導者的聲譽。
正如管理學大師羅傑·費希爾和威廉·尤里在他們的經典著作《談判力》中指出的:「重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滿足各方的基本利益。」掌握框架思維的藝術,就是找到表達想法的方式,使其既能滿足你的需求,又能滿足聽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