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Photo by Mikkel Bech / Unsplash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立即開始開發新功能,而是深入思考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 我們的客戶真的是誰?我們確定客戶真的有我們所解決的問題嗎?這對他們來說真的很迫切,還是只是錦上添花的需求?
  • 他們真的想要一個解決方案嗎?僅僅因為存在問題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想要解決方案。我們確定這是人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嗎?
  • 我們的解決方案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他們真的需要一個新產品,還是有其他更簡單或足夠好的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錯在哪裡?如果產品運作不良,說明我們的某些假設是錯誤的。與其死守我們的信念,我們必須承認錯誤,找出錯誤所在,然後才能開始尋找真相。

尋找真相的艱辛過程

提出這些問題並找到答案從來都不像構建產品那樣有趣。它通常涉及無數的客戶訪談、市場研究和探索。這意味著長時間艱苦的工作,而我更願意構建產品。

但是,比艱難問題更糟糕的是,構建沒人使用的產品。如果製作人們喜愛的產品的代價是艱難地自我反省並質疑所有假設,那這代價其實相當合理。我寧願經歷這些困難而深刻的問題,也不願推出另一個失敗的產品。

這並不像我說的那麼容易。您可能會提出那些艱難的問題,找到答案,並圍繞它們重建您的策略。您甚至可能拋棄舊產品並構建一個新產品。但是,隨後可能發現您再次錯了,過程又重複了。產品策略失敗的比成功的多得多,我無數次經歷過這個過程。

即便如此,這是必要的過程。

AI時代的誘惑與挑戰

隨著AI工具的發展,構建變得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有趣!這使得忽視構建的誘惑越來越難以抵擋。我們可以說服自己,構建如此容易,我們應該直接去做,看看會發生什麼。而同時,我們忽略了業務基礎中那些巨大且腐爛的裂縫。

為了避免數年的掙扎,現在就提出艱難的問題。抵制構建的誘惑,即使它感覺很棒。專注於確切地知道要構建什麼以及為什麼要構建。

然後,盡情享受構建的過程吧!您已經贏得了它。

為什麼「少即是多」對普通人也很重要

這一理念不僅適用於產品開發者,也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想象一下,您正在嘗試整理家居空間。如果您的基本組織系統不起作用,購買更多的收納盒和架子只會使問題更加複雜,而不是解決問題。相反,理想的做法是退一步,檢視您真正需要保留的物品,並設計一個適合您生活方式的簡單系統。

又或者,考慮一個健身計劃。如果基本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尚未建立,添加更多複雜的健身設備或補充劑可能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而不是帶來進步。專注於掌握基礎知識,然後再考慮擴展。

這種「少即是多」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商業、技術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更好的決策。它鼓勵我們放慢速度,關注本質,並確保我們構建在堅實的基礎上,而不是不斷地為搖搖欲墜的大廈添加更多樓層。

如何確定您的產品是否需要精簡

如何知道您是否應該減少而非增加產品功能?這裡有一些警告信號,表明您的產品可能需要回到基礎:

  • 用戶困惑:如果用戶不理解您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或如何使用它,添加更多功能只會加劇這種混亂。
  • 特性使用率低:如果您的產品有許多功能,但大多數用戶只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這表明您可能需要專注於這些核心功能。
  • 漏斗轉換率低:如果人們開始使用您的產品但很快就放棄了,這可能表明核心體驗存在問題。
  • 競爭對手以更簡單的解決方案獲勝:如果市場上更簡單的替代品吸引了您的目標受眾,這可能是一個信號,表明您的產品過於複雜。

記住,成功的產品不一定是功能最多的,而是能夠最有效地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有時,這意味著要有勇氣減少而不是增加。

正如世界知名的工業設計師Dieter Rams所說:「少即是多。因為它將重點放在了本質上。」這一理念不僅適用於設計,也適用於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

Read more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在軟體工程中,撰寫程式碼的行數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瓶頸所在。 真正的瓶頸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程式碼審查、透過指導和配對進行的知識傳遞、測試、偵錯,以及協調與溝通的人為成本。所有這些都被包裹在工作票、規劃會議和敏捷儀式的迷宮中。 這些原本旨在提升品質的流程,往往比撰寫程式碼本身更能拖慢我們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思考、共享理解和健全的判斷力。 如今,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生成可運行程式碼變得比以往更快,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撰寫程式碼曾經是瓶頸,而我們終於突破了它。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新增軟體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尤其是有了LLMs的幫助。但理解、測試和信任該程式碼的代價是什麼?比以往更高。 LLMs轉移了工作負載——而非消除它 像Claude這樣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實現速度。但結果往往是更多的程式碼流入系統,以及對負責審查、整合和維護它的人員施加更大壓力。 這在以下情況尤為明顯: * 不清楚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們提交的內容。 * 生成的程式碼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違反了既定慣例。 * 邊緣案例和非預期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最終陷入這樣一種情

By Eric Lau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為何我們的工作永遠充滿不確定性 在科技產業中,尤其是SaaS(軟體即服務)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與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關: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當這個數字低於行業標準—通常為每位員工25萬美元—大規模裁員往往就在眼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現象如何影響亞洲科技生態系統,以及您如何在這個波動的環境中保障自己的職業發展。 SaaS市場的爆炸性增長與現實 SaaS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擴張。根據最新數據: * 2020年(疫情前,AI風潮前):美國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SaaS公司約5,000家(其中48%採用產品主導增長策略PLG) * 2025年(AI時代,PLG效率提升):此類公司增至約15,000家(其中72%採用PLG策略)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正競逐同一塊市場蛋糕,而這一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個別成功的公司增長速度比以往更快,但整體競爭也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SaaS/PLG業務結構中,約70%或更多的成本與員工相關。儘管AI現已成為較大的成本中心,大多數SaaS公司仍主要由人類運

By Eric Lau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面臨著一個奇特的矛盾:那些致力於開發最先進人工智能的公司,同時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制——驗證碼(captcha)——來防止機器冒充人類。這種矛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諷刺,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科技發展悖論。 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荒謬困境 每一天,我們這些真正的人類正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而機器卻能輕鬆解決這些令人煩惱的驗證難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辨識扭曲的文字、尋找企鵝或識別模糊的腳踏車圖片,對人類來說遠比對GPT-4或Gemini等多模態模型更具挑戰性。 更諷刺的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類反而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的人類身份。這場軍備競賽已然變得荒謬,而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這不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我們花了數十年時間建造旨在匹配或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系統,同時又開發工具以防止這些系統進入我們的數位空間。 這導致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精神分裂的悖論: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設計來阻擋他們自己創造的智能的測試。 超越驗證碼:建立人類層 但這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它是一個文明層面的挑戰。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

By Eric Lau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在人工智能搜尋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Google 正採取進一步的商業化策略,將更多的廣告內容整合到其 AI 驅動的搜尋結果中。根據最新消息,Google 即將在其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同時將 AI 概覽中的廣告擴展到更多平台和地區。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 Google 尋求更多變現渠道的努力,也揭示了 AI 搜尋商業模式逐漸成熟的趨勢。 AI 模式將開始測試廣告投放 5月21日,Google 官方宣布將開始在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AI 模式是 Google 最近在美國全面推出的新功能,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類似聊天機器人的界面,使用者可以獲得搜尋內容的概述,以及相關網站的連結。 根據 Google 的說明,當用戶在 AI 模式中查詢如何建立網站時,該功能可能會提供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南,指導用戶如何入門。除此之外,還可能顯示一個被標記為「贊助」的「有用廣告」,例如網站建設工具的推薦。Google 表示,

By Eric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