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高度依賴社群媒體進行行銷與成長,Verizon 調查顯示

中小企業高度依賴社群媒體進行行銷與成長,Verizon 調查顯示
Photo by camilo jimenez / Unsplash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中小企業(SMBs)正越來越多地轉向社群媒體作為推動業務增長的關鍵工具。根據 Verizon Business 和 Morning Consult 最近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中小企業認同社群媒體對其業務績效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一發現顯示了社群媒體在現代商業策略中的核心地位。

社群媒體:中小企業的行銷命脈

Verizon Business 和 Morning Consult 進行的第六屆年度中小企業狀況調查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趨勢: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市場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調查發現,超過 77% 的中小企業認為社群媒體對其業務表現有正面影響,這一數據凸顯了社群平台在現代商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在 2025 年 3 月對 600 家中小型企業(定義為員工數少於 500 人)的決策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公司使用社群媒體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和優惠,以吸引新客戶或增加客戶參與度並提高網站流量。

在各大社群平台中,Facebook 繼續保持其主導地位,82% 的受訪企業使用該平台來推廣產品和連接客戶。Instagram(71%)和 YouTube(69%)緊隨其後,而 TikTok 也有超過半數(58%)的中小企業參與。更令人矚目的是,約 40% 的中小企業正在使用社群媒體「店面」或「商店」功能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顯示社群商務(social commerce)正成為重要的銷售管道。

中小企業的內容挑戰與困境

隨著對社群媒體依賴度的提高,中小企業面臨著與內容創建相關的巨大挑戰。調查顯示,超過 60% 的中小企業決策者在過去一年內開始創建內容或增加了對內容創建的投資。71% 的企業設有專門負責創建社群媒體內容的內部部門或專職人員。

然而,持續創建高質量內容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說仍是一項艱鉅任務。超過半數(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難跟上多個社群媒體管道和平台的內容需求,同樣比例的企業表示,他們難以保持內容的新鮮度並跟上社群媒體趨勢的發展。

這種「內容困境」成為許多中小企業擴展其社群媒體策略的主要障礙。保持內容的相關性和吸引力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源投入,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尤其具有挑戰性。

人工智能:有效解決方案的興起

面對內容創建和管理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正轉向人工智能(AI)尋求解決方案。根據調查數據,目前已有 28% 的中小企業正在將 AI 用於其行銷和社群媒體工作,24% 的企業使用技術輔助其書面溝通。

這一趨勢顯示出中小企業對新興技術的接受度正在提高。71%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使用或會考慮使用 AI 來支援其社群媒體和行銷活動,64% 表示他們會將 AI 用於書面溝通。其他 AI 應用領域包括庫存管理(69%)、數據管理(68%)、產品或服務推薦(68%)和客戶服務(68%)。

AI 工具的採用反映了中小企業尋求創新方式來解決內容創建挑戰的意願。通過自動化某些行銷任務,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資源,並專注於策略制定和客戶關係建立。

未來社群媒體策略的發展

調查還顯示,中小企業正在積極計劃擴展其社群媒體覆蓋面。近四分之三(7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擴大到其他社群媒體平台。這表明中小企業認識到跨平台存在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群媒體渠道可以接觸不同受眾群體的潛力。

隨著社群媒體平台的演變和用戶偏好的變化,中小企業必須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成功的社群媒體策略不僅僅是關於在盡可能多的平台上建立存在,還在於在適合其目標受眾的平台上進行有意義的參與。

對亞洲中小企業的意義

對於亞洲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這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啟示。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社群媒體用戶市場,企業在這一地區面臨著獨特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亞洲社群媒體平台格局與北美有顯著差異。除了全球性平台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外,許多區域性平台如微信、LINE、KakaoTalk 等在亞洲市場佔有重要地位。亞洲中小企業需要制定適合本地市場的社群媒體策略,關注最受當地消費者歡迎的平台。

其次,亞洲消費者對社群媒體內容的期望和互動方式也有其特殊性。研究顯示,亞洲消費者更傾向於通過社群媒體直接進行購買,社群商務在亞洲市場的滲透率遠高於西方市場。因此,亞洲中小企業應該更加注重建立完整的社群媒體銷售渠道,優化從內容到轉化的用戶旅程。

最後,AI 技術在亞洲市場的應用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在 AI 技術採用方面處於世界前列,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解決方案。亞洲中小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更早地將 AI 融入其社群媒體策略中,為內容創作和客戶互動提供支持。

社群媒體營銷:入門指南

對於剛開始探索社群媒體行銷的中小企業來說,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驟和建議:

1. 確定目標受眾和平台:在開始社群媒體營銷之前,明確了解您的目標受眾是誰至關重要。不同的社群平台吸引不同的人口統計群體。例如,LinkedIn 更適合 B2B 行銷,而 Instagram 和 TikTok 則更受年輕消費者歡迎。

2. 制定內容策略:一個成功的社群媒體策略需要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制定一個內容日曆,計劃您將發布什麼類型的內容,何時發布,以及如何確保內容與您的品牌和受眾相關。

3. 保持一致性:社群媒體成功的關鍵在於一致性。定期發布內容並維持品牌聲音的一致性,有助於建立受眾的認知和信任。

4. 互動與參與:社群媒體不僅是單向溝通渠道。積極回應評論,參與對話,並與您的關注者互動,有助於建立更強的社群和品牌忠誠度。

5. 監測和分析:利用社群媒體平台提供的分析工具來跟踪您的表現。了解哪些內容效果最好,哪些時間發布最理想,並根據數據調整您的策略。

6. 考慮使用 AI 工具:如前所述,AI 可以幫助簡化內容創建和管理。許多用戶友好的 AI 工具可以幫助生成內容想法,創建圖像,甚至調度發布。

結論:社群媒體作為中小企業成長引擎

Verizon Business 和 Morning Consult 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社群媒體已成為中小企業營銷和增長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儘管存在內容創建和管理的挑戰,但中小企業仍然高度重視社群媒體作為連接客戶和推動業務發展的工具。

隨著 AI 和其他技術的進步,中小企業將有更多機會克服這些挑戰,並充分利用社群媒體的潛力。那些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數字景觀,並在社群媒體營銷中採用創新方法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對於亞洲市場的中小企業來說,了解全球趨勢並將其應用於本地環境至關重要。通過結合全球最佳實踐與對本地市場獨特特點的深入了解,亞洲中小企業可以制定出既具創新性又具針對性的社群媒體策略,有效推動業務增長和市場擴展。

Read more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在軟體工程中,撰寫程式碼的行數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瓶頸所在。 真正的瓶頸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程式碼審查、透過指導和配對進行的知識傳遞、測試、偵錯,以及協調與溝通的人為成本。所有這些都被包裹在工作票、規劃會議和敏捷儀式的迷宮中。 這些原本旨在提升品質的流程,往往比撰寫程式碼本身更能拖慢我們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思考、共享理解和健全的判斷力。 如今,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生成可運行程式碼變得比以往更快,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撰寫程式碼曾經是瓶頸,而我們終於突破了它。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新增軟體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尤其是有了LLMs的幫助。但理解、測試和信任該程式碼的代價是什麼?比以往更高。 LLMs轉移了工作負載——而非消除它 像Claude這樣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實現速度。但結果往往是更多的程式碼流入系統,以及對負責審查、整合和維護它的人員施加更大壓力。 這在以下情況尤為明顯: * 不清楚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們提交的內容。 * 生成的程式碼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違反了既定慣例。 * 邊緣案例和非預期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最終陷入這樣一種情

By Eric Lau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為何我們的工作永遠充滿不確定性 在科技產業中,尤其是SaaS(軟體即服務)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與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關: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當這個數字低於行業標準—通常為每位員工25萬美元—大規模裁員往往就在眼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現象如何影響亞洲科技生態系統,以及您如何在這個波動的環境中保障自己的職業發展。 SaaS市場的爆炸性增長與現實 SaaS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擴張。根據最新數據: * 2020年(疫情前,AI風潮前):美國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SaaS公司約5,000家(其中48%採用產品主導增長策略PLG) * 2025年(AI時代,PLG效率提升):此類公司增至約15,000家(其中72%採用PLG策略)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正競逐同一塊市場蛋糕,而這一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個別成功的公司增長速度比以往更快,但整體競爭也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SaaS/PLG業務結構中,約70%或更多的成本與員工相關。儘管AI現已成為較大的成本中心,大多數SaaS公司仍主要由人類運

By Eric Lau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面臨著一個奇特的矛盾:那些致力於開發最先進人工智能的公司,同時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制——驗證碼(captcha)——來防止機器冒充人類。這種矛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諷刺,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科技發展悖論。 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荒謬困境 每一天,我們這些真正的人類正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而機器卻能輕鬆解決這些令人煩惱的驗證難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辨識扭曲的文字、尋找企鵝或識別模糊的腳踏車圖片,對人類來說遠比對GPT-4或Gemini等多模態模型更具挑戰性。 更諷刺的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類反而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的人類身份。這場軍備競賽已然變得荒謬,而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這不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我們花了數十年時間建造旨在匹配或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系統,同時又開發工具以防止這些系統進入我們的數位空間。 這導致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精神分裂的悖論: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設計來阻擋他們自己創造的智能的測試。 超越驗證碼:建立人類層 但這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它是一個文明層面的挑戰。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

By Eric Lau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

By Eric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