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Product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

By Eric Lau
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Product

如何有效表達想法獲得認同:兩個高效框架思維

在職場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一個提案投入數週的努力,與客戶交談、收集數據、分析利弊,最終提出最佳方案時,卻被利益相關者以「不喜歡這個新想法」或「變化太大」為由拒絕。更令人挫折的是,隨後一週,同事在另一場合提出相同的想法,卻獲得了綠燈通過。這種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想法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與框架思維。 框架思維:成功溝通的關鍵 經過15年以上的產品領導經驗,以及輔導數百位客戶後,我發現良好的框架思維能夠改變招聘結果、獲得「不可能的」項目投資,並使敵對的部門達成共識。這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策略性思考方式。 有時候,人們會將溝通失敗歸咎於性別或種族偏見,或者缺乏權威。這些因素確實存在,但在這些情況下,更需要專注於如何調整框架和方法。你如何利用這些偏見成為優勢?你需要強調什麼來預防這種偏見? 通常,我們會花90%的時間收集信息、分析和深思熟慮,而僅用剩下的10%時間倉促地框定想法並尋求認同。當我加入Meta時,我對他們花在框架決策上的時間之多感到震驚。雖然基礎數據、研究和核心論點相同,但隨著文件經過各階層領導審核,框架被仔細審視、

By Eric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