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寫程式碼從來不是瓶頸:LLM時代的軟體開發挑戰
Photo by Ilya Pavlov / Unsplash

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在軟體工程中,撰寫程式碼的行數從來都不是真正的瓶頸所在。

真正的瓶頸過去是,現在依然是程式碼審查、透過指導和配對進行的知識傳遞測試偵錯,以及協調與溝通的人為成本。所有這些都被包裹在工作票、規劃會議和敏捷儀式的迷宮中。

這些原本旨在提升品質的流程,往往比撰寫程式碼本身更能拖慢我們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思考、共享理解和健全的判斷力。

如今,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生成可運行程式碼變得比以往更快,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撰寫程式碼曾經是瓶頸,而我們終於突破了它。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新增軟體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尤其是有了LLMs的幫助。但理解測試信任該程式碼的代價是什麼?比以往更高

LLMs轉移了工作負載——而非消除它

Claude這樣的工具可以加快初始實現速度。但結果往往是更多的程式碼流入系統,以及對負責審查、整合和維護它的人員施加更大壓力。

這在以下情況尤為明顯:

  • 不清楚作者是否完全理解他們提交的內容。
  • 生成的程式碼引入了不熟悉的模式或違反了既定慣例。
  • 邊緣案例和非預期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最終陷入這樣一種情況:程式碼變得更容易生成,但更難驗證,這並不一定能讓團隊整體移動得更快。

這不是新挑戰。開發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調侃「複製貼上工程」,但LLMs所實現的速度和規模放大了這些複製貼上的習慣

理解程式碼仍然是最難的部分

「程式碼最大的成本是理解它——而非撰寫它。」

LLMs減少了生成程式碼所需的時間,但它們並未改變推理行為、識別細微錯誤或確保長期可維護性所需的努力。當審查者難以區分生成和手寫的程式碼,或理解為何選擇特定解決方案時,這項工作可能會更加困難。

團隊仍然依賴信任和共享背景

軟體工程一直是協作性的。它依賴於共享理解一致性指導。然而,當程式碼生成的速度快於討論或審查的速度時,團隊就有可能陷入一種假定品質而非確保品質的模式。這會給審查者和指導者帶來壓力,可能會以更微妙的方式減慢進度。

LLMs功能強大——但它們無法修復基本面

更快的原型設計、腳手架和自動化確實具有真正的價值。但是,LLMs並不能消除對清晰思考仔細審查深思熟慮的設計的需求。如果說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隨著生成更多的程式碼,這些需求變得更加重要。

是的,編寫程式碼的成本確實下降了。但是,作為一個團隊共同理解它的成本並沒有下降。

那才是瓶頸所在。讓我們不要假裝它不存在。

人類協作:LLM時代的新挑戰

對於可能不太熟悉這個主題的讀者來說,讓我們進一步解釋為什麼這很重要。想像一下,您正在建造一棟房子。LLMs就像是一台能夠快速生產磚塊和材料的機器。過去,製作這些材料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但實際建造房子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它們放在一起,如何確保結構穩固,以及如何使各個部分協調工作。

在軟體世界中,程式碼行是我們的基本構建塊。當這些構建塊變得廉價且容易獲取時,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

  • 品質控制:我們如何確保這些自動生成的構建塊符合我們的標準?
  • 系統理解:開發人員是否真正理解他們正在組合的部分?
  • 整合複雜性:程式碼數量增加會導致互動增加,從而增加複雜性。

當我們使用LLMs等工具,很容易認為我們的生產力激增,因為我們可以快速生成程式碼。但現實是,軟體開發的最大挑戰一直是,也將繼續是人際溝通和協作

在這個AI輔助開發的新時代,最成功的團隊不會只是那些生成最多程式碼的團隊。而是那些最善於:

  • 建立使AI合作夥伴能夠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判斷的工作流程
  • 維持清晰的架構和命名規範,使生成的程式碼更容易理解
  • 投資於培訓開發人員在理解和整合生成的程式碼方面的技能
  • 認識到審查、討論和適當測試的價值超過了「馬上完成」的速度

換句話說,速度一直是一個誤導性的指標。真正的衡量標準應該是:我們能否生產出既可靠又可維護的軟體,能讓使用者滿意並有效解決問題?

隨著我們擁抱LLMs的強大能力,讓我們記住,編程的真正藝術不僅僅在於生成程式碼,而是在於創建有意義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並被人類理解。

Read more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每位員工250K的KPI文化:導致科技業裁員潮的主因

為何我們的工作永遠充滿不確定性 在科技產業中,尤其是SaaS(軟體即服務)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與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關:每位員工創造的收入。當這個數字低於行業標準—通常為每位員工25萬美元—大規模裁員往往就在眼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現象如何影響亞洲科技生態系統,以及您如何在這個波動的環境中保障自己的職業發展。 SaaS市場的爆炸性增長與現實 SaaS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擴張。根據最新數據: * 2020年(疫情前,AI風潮前):美國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SaaS公司約5,000家(其中48%採用產品主導增長策略PLG) * 2025年(AI時代,PLG效率提升):此類公司增至約15,000家(其中72%採用PLG策略) 簡而言之,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正競逐同一塊市場蛋糕,而這一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個別成功的公司增長速度比以往更快,但整體競爭也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SaaS/PLG業務結構中,約70%或更多的成本與員工相關。儘管AI現已成為較大的成本中心,大多數SaaS公司仍主要由人類運

By Eric Lau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驗證機制的悖論:在AI時代證明人類身分的挑戰與未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面臨著一個奇特的矛盾:那些致力於開發最先進人工智能的公司,同時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制——驗證碼(captcha)——來防止機器冒充人類。這種矛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諷刺,更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科技發展悖論。 證明自己是人類的荒謬困境 每一天,我們這些真正的人類正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而機器卻能輕鬆解決這些令人煩惱的驗證難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辨識扭曲的文字、尋找企鵝或識別模糊的腳踏車圖片,對人類來說遠比對GPT-4或Gemini等多模態模型更具挑戰性。 更諷刺的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類反而越來越難以證明自己的人類身份。這場軍備競賽已然變得荒謬,而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這不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結構性矛盾。我們花了數十年時間建造旨在匹配或超越人類能力的智能系統,同時又開發工具以防止這些系統進入我們的數位空間。 這導致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精神分裂的悖論: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設計來阻擋他們自己創造的智能的測試。 超越驗證碼:建立人類層 但這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它是一個文明層面的挑戰。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

By Eric Lau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少即是多: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該減少而非增加功能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當產品不盡理想時,增加更多功能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恰恰相反。如果您的產品核心價值不明確,添加再多花俏功能也只是掩蓋根本問題,而非真正解決它。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在產品開發中,「少即是多」的理念至關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想要增加更多功能 作為產品開發者,我們熱愛創造。這種創造的過程令人著迷,彷彿一種有趣的嗜好而非工作。當面對產品問題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讓我們再加些功能來解決它!」這裡加點新特性,那裡更新一些設計,然後所有策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對於產品成長緩慢、用戶參與度低和留存率差等問題,這些都反映出產品整體基礎的弱點,而非僅僅缺少幾個功能。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價值主張,更多功能可以使這一價值更好,但它不能修復核心本身的問題。 產品過度擴張的危險信號 這種傾向於通過增加功能來解決問題的偏見在整個科技行業非常普遍。太多團隊在面臨困境時,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總是構建更多產品!構建是有趣的,他們擅長這樣做,然後一切問題都變成了他們手中錘子的釘子。 然而,現實是,當業務運作不良時,正確的做法是後退一步,不是

By Eric Lau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Google 在 AI 搜尋結果中塞入更多廣告:AI 模式和 AI 概覽廣告擴展

在人工智能搜尋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Google 正採取進一步的商業化策略,將更多的廣告內容整合到其 AI 驅動的搜尋結果中。根據最新消息,Google 即將在其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同時將 AI 概覽中的廣告擴展到更多平台和地區。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 Google 尋求更多變現渠道的努力,也揭示了 AI 搜尋商業模式逐漸成熟的趨勢。 AI 模式將開始測試廣告投放 5月21日,Google 官方宣布將開始在 AI 模式中測試廣告投放。AI 模式是 Google 最近在美國全面推出的新功能,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類似聊天機器人的界面,使用者可以獲得搜尋內容的概述,以及相關網站的連結。 根據 Google 的說明,當用戶在 AI 模式中查詢如何建立網站時,該功能可能會提供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南,指導用戶如何入門。除此之外,還可能顯示一個被標記為「贊助」的「有用廣告」,例如網站建設工具的推薦。Google 表示,

By Eric Lau